才離開炎熱的台灣不久,美國卻已開始變冷,當時的胡耀傑每周有三天以上必須忙到半夜,還得參加壓力緊繃的各式矽谷加速器。
」以本屆周邊為例,其中一項是種類常見的「馬克杯」,但金馬特別挑選了鶯歌在地燒製的品牌「新旺集瓷」,力求讓商品與土地保有連結。台北電影節自2019年起特別設立會外賽「台灣電影行銷獎」,期望喚起大家對行銷人才的重視,最終評選出「最佳海報」、「最佳預告片」及「最佳電影行銷」三個獎項。
最後回到本次聚焦的金馬奇幻影展(小金馬),因為影展本身漾著年輕、好玩的光波,行銷設定需要更「腦洞大開」一些:「對我來說是無尺度、無界限的,舉辦活動必須給觀眾『哇賽。有一群人位居幕後,在鎂光燈照不太到的地方,盡其所能將作品推向可見之處。在奧斯卡殿堂中,要成功擒下小金人,有時候宣傳造勢的花費,甚至比拍片本身的預算還高。跟我搭擋的同事在品牌端和時尚雜誌工作過,我們兩個能互補,開拓更多不同的企業與周邊。」從土法煉鋼、主動出擊,到被品牌需要、廠商來毛遂自薦,是點滴心力凝聚的成果。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 王祖鵬 許至汛 談起與影展工作的緣份,許至汛2008年從金馬外場工讀生入門。」 對影展來說,周邊除了以販售為目的,也有送禮給影人和參展團隊的功能,因此周邊可以說是門面之一,開發與篩選,都是功課,「前幾年還不熟悉,會直接去翻雜誌、去誠品看商品目錄來找品牌,甚至會研究台灣前五十大企業對日本而言,是非常沉重的打擊,因為日本大量的貨物貿易(包括相當的生產原料)都要從美國進口,同時美國也是日本重要的商品市場,日本不得不鄭重地考慮這一問題。
日方向美國提出希望進行日本首相與美國總統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的直接會談,在最高領導人層級達成和平協議,地點可安排在夏威夷。這使日本感到十分不快,一九四一年九月九日舉行的御前會議上,做出一項名曰「帝國國策遂行要領」的決議,決定「為了帝國的自存自衛,不惜對美開戰。不過雙方還是試圖挽回每況愈下的雙邊關係。日本在中國步步逼近,最終挑起全面戰爭的一九三七-一九三八年間,正是歐洲地區法西斯德國等強勢崛起、戰雲密布的時代,做為國際聯盟核心成員的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面對風雲多變的歐洲局勢,已自顧不暇,沒有精力和能力再關心和干預在遠東發生的中、日衝突,而美國一向奉行孤立主義,不太願意捲入與本國利益沒有直接關聯的他國事務,因而使日本能夠長驅直入,在東亞為所欲為、稱王稱霸。
一九三九年九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一九四〇年夏,美國友邦英國遭到德國大規模空襲,而同年九月,日本與德國、義大利簽署三國同盟條約,軍事上形成軸心國關係。這一制裁措施再次切中日本的要害。
另一方面,日本打算出兵荷蘭殖民地印尼,期望在那裡開採石油,以獲得石油補給。一九四〇年底,兩位美國天主教牧師在政府的授意下來到日本,間接與日本官方商議緩和關係的方案,以期達成一項諒解備忘錄。而之前的同年六月,日本藉口天津的英國租界內藏匿抗日分子,悍然對英租界進行交通封鎖及進出人員、貨物的檢查,英國立即對此提出抗議,但日本憑藉軍事優勢我行我素,並在國內掀起反英熱潮,在東京日比谷公會堂舉行聲勢浩大的反英集會。但羅斯福總統的態度比較謹慎,認為夏威夷的地點不妥,或許可改在阿拉斯加。
獲知法國投降德國後,一九四年九月,日本趁機在法屬印度支那北部(主要是越南北部)登陸並占領這一區域,除了擴大地盤外,另一個目的是封鎖英國人經過此途徑將援助物資輸送到中國的西南地區。石油是日本命脈性資源,雖已經儲藏大量石油,但其戰爭經濟主要依賴美國的石油供給,這一來源被切斷後,日本國內主戰的聲音頓時高漲,主張在國力衰弱之前對美開戰,試圖在短期內取勝。同時宋美齡和胡適大使等在美國各地的演講,美國輿論逐漸轉向同情中國、譴責日本。這一切都使美國十分不悅,於是一九三九年七月二十六日正式通知日本,廢除兩國之間一八九四年簽署、一八九九年生效的《日美通商航海條約》。
文:徐靜波 日本為什麼對美國開戰? 區區島國日本為什麼會狂妄無知向龐大的美國開戰,而且開戰的對象不只是美國,還包括英國與荷蘭。不過這一認識在當時的日本社會並不普遍。
那時,日本的盟國德國在歐洲戰場上屢屢得勝,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以閃電戰方式突然向蘇聯發動進攻,日本也趁機於七月二十八日在法屬印度支那南部登陸,繼而占領整個印度支那。使得美國愈加不能忍受,於是宣布凍結日本在美國的一切資產,八月一日又宣布除棉花和食品之外,禁止包括石油在內的所有物資輸往日本。
日本密切注視著歐洲戰場的變化,伺機吞噬法國和荷蘭在東亞的地盤,開闢新能源來源地,以彌補美國廢除通商航海條約後造成的損失。亨利・魯斯在中國出生並度過少年時代,對中國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利用自己掌握的媒體《時代》(Time)、《生活》等,以譴責的立場大量報導日軍對中國的侵略行徑,激起一般美國民眾對中國的同情。逐漸使得日、美關係日益對立,並導致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在於日本對中國的全面侵略和歐洲戰場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此前日本的鋼鐵和鋼鐵原料很大程度上依賴美國的進口,美國的這一決定對日本可謂是雪上加霜,日本人認為這是美國人掐著日本的脖子,日、美之間的關係愈來愈緊張。但隨後羅斯福卻發出訊息,認為目前最高層級的會談時機尚不成熟,可安排低一層級的官員先行預備談判。日本心裡明白,如果占領印尼,就意味著與美國交戰了,當時的近衛文磨政府還是力圖避免走到這一步。
第一,日本不想從中國撤軍,第二,日本還想繼續南進(向東南亞擴張勢力)。日本立即回應,組成最具實力的談判陣容。
日本人的猖狂舉動,最後還是影響了美國在遠東的利益,而一直自認正義與和平維護者的美國,也感到日本的暴行給中國人民帶來太多災難,美國傳媒大王亨利・魯斯(Henry Robinson Luce)旗下的《生活》(Life)雜誌,一九三七年十月四日刊發一張「上海南站日軍空襲下的兒童」照片,滿身鮮血的幼兒在火車站廢墟上惶恐大哭,據說這張照片的讀者達到一億三千六百萬人,震驚整個美國。但是雙方的分歧太大,在關鍵問題上難以達成一致
第一,日本不想從中國撤軍,第二,日本還想繼續南進(向東南亞擴張勢力)。文:徐靜波 日本為什麼對美國開戰? 區區島國日本為什麼會狂妄無知向龐大的美國開戰,而且開戰的對象不只是美國,還包括英國與荷蘭。
獲知法國投降德國後,一九四年九月,日本趁機在法屬印度支那北部(主要是越南北部)登陸並占領這一區域,除了擴大地盤外,另一個目的是封鎖英國人經過此途徑將援助物資輸送到中國的西南地區。不過雙方還是試圖挽回每況愈下的雙邊關係。使得美國愈加不能忍受,於是宣布凍結日本在美國的一切資產,八月一日又宣布除棉花和食品之外,禁止包括石油在內的所有物資輸往日本。日本在中國步步逼近,最終挑起全面戰爭的一九三七-一九三八年間,正是歐洲地區法西斯德國等強勢崛起、戰雲密布的時代,做為國際聯盟核心成員的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面對風雲多變的歐洲局勢,已自顧不暇,沒有精力和能力再關心和干預在遠東發生的中、日衝突,而美國一向奉行孤立主義,不太願意捲入與本國利益沒有直接關聯的他國事務,因而使日本能夠長驅直入,在東亞為所欲為、稱王稱霸。
不過這一認識在當時的日本社會並不普遍。這一制裁措施再次切中日本的要害。
亨利・魯斯在中國出生並度過少年時代,對中國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利用自己掌握的媒體《時代》(Time)、《生活》等,以譴責的立場大量報導日軍對中國的侵略行徑,激起一般美國民眾對中國的同情。石油是日本命脈性資源,雖已經儲藏大量石油,但其戰爭經濟主要依賴美國的石油供給,這一來源被切斷後,日本國內主戰的聲音頓時高漲,主張在國力衰弱之前對美開戰,試圖在短期內取勝。
但隨後羅斯福卻發出訊息,認為目前最高層級的會談時機尚不成熟,可安排低一層級的官員先行預備談判。對日本而言,是非常沉重的打擊,因為日本大量的貨物貿易(包括相當的生產原料)都要從美國進口,同時美國也是日本重要的商品市場,日本不得不鄭重地考慮這一問題。
日方向美國提出希望進行日本首相與美國總統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的直接會談,在最高領導人層級達成和平協議,地點可安排在夏威夷。一九三九年九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一九四〇年夏,美國友邦英國遭到德國大規模空襲,而同年九月,日本與德國、義大利簽署三國同盟條約,軍事上形成軸心國關係。但羅斯福總統的態度比較謹慎,認為夏威夷的地點不妥,或許可改在阿拉斯加。但是雙方的分歧太大,在關鍵問題上難以達成一致。
逐漸使得日、美關係日益對立,並導致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在於日本對中國的全面侵略和歐洲戰場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日本心裡明白,如果占領印尼,就意味著與美國交戰了,當時的近衛文磨政府還是力圖避免走到這一步。
一九四〇年底,兩位美國天主教牧師在政府的授意下來到日本,間接與日本官方商議緩和關係的方案,以期達成一項諒解備忘錄。日本立即回應,組成最具實力的談判陣容。
另一方面,日本打算出兵荷蘭殖民地印尼,期望在那裡開採石油,以獲得石油補給。日本密切注視著歐洲戰場的變化,伺機吞噬法國和荷蘭在東亞的地盤,開闢新能源來源地,以彌補美國廢除通商航海條約後造成的損失。